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2010競爭情報文獻選讀報告

10/11/2010

楊中傑 顧問/資策會產業顧問

10/18/2010

  1. 芳慈、瑋麟 Porter, A. L., Schoeneck, D. J., & Frey, P. R. (2007). Mining the internet for 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0(5), 24-28.

  2. 伯鶴、茂洪 賴瑞(Kahaner, L.)(1998)。商戰諜對諜(林珮瑜譯)。臺北市:時報文化。

  3. 佳蕙、彥彣 Chitale, V. (2010). Actionable analysis in an imperfect environment: A guide to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n india.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3(1), 44-48.
  4. 瑀晴、育瑄
    Bernhardt, D. (2010). Best practices i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3(2), 28-31.
  5. 佳蕙、彥彣
    Wexler, M., & Milligan, R. (2009). Keep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law: A trade secret perspectiv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2(5/6), 29-32.
  6. 苑茹、粲婷
    Sawka, K. (2010). The death of th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3(2), 36-39.
  7. 遠鵬、欣堯
    Hurd, M.、Nyberg, L.(2004)。資訊整合的新競爭力(The value factor: How global leaders use information for growth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臺北縣新店市:麥格羅希爾。
  8. 慧婷、葦涵
    Hirnickel, N. (2010). Out of the box: CI in the Twitter age -- what’s useful for CI.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3(1), 58-60.
  9. 郁婷、虹毓、易蓀
    潔妮‧史密斯、威廉‧弗拉納根(2010)。創造競爭優勢。(張書華譯)。臺北市:易富文化。

10/25/2010

姜漢儀 組長/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研究組組長

11/1/2010

  1. 秉君、佳穎 Badertscher, E. (2009). Out of the box: Know your business DNA: Turn a market study into a nnew business ventur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2(5/6), 44-46.
  2. 薾萱、瑜芳 Sewell, T. (2007). Best practices of providing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to business unit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0(3), 53-54.
  3. 慧婷、葦涵 Rothwell, K. E. (2010). The analyst's corner: Early warning indicator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3(1), 55-57.
  4. 奕璇、禹伸
    Morgan, M. J., Ho, H., & Cormier, M. (2007). Using old experiences to find new victorie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0(5), 11-15.
  5. 儀蓁、雅文
    Bohringer, M., Gluchowskiy, P., Kurzez, C., & Schieder , C. (2010, August 12-15). A business intelligence perspective on the future interne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CIS 2010 Proceedings, Lima, Peru.
  6. 伯鶴、茂洪
    Curtis, D. F., & Carter, J. (2008).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n the internet era: Legal and ethical consideration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1(2), 9-12.

11/8/2010

  1. 遠鵬、欣堯
  2. 浩慶、承軒
    Voiovich, J. (2010). Branding CI: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3(1), 7-12.
  3. 旆熏、舒涵
    Goodrich, A. C. (2008).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n manufacturing enviornments: Quantifying competitors’ cost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1(1), 21-25.
  4. 薾萱、瑜芳 Comai, A. (2007). Mission not impossible! Define your CI unit positio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0(1), 19-23.

11/22/2010

  1. 瑀晴、育瑄
    Hedin, H., & Thieme, J. (2010). From firefighters to futurists: A practical roadmap for ci development.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3(1), 25-31.
  2. 芳慈、瑋麟
    Krummenast, C. (2009).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 European perspectiv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2(5/6), 33-37.
  3. 秉君、佳穎
  4. 奕璇、禹伸
    Calof, J. (2009). Trade show intelligence: Who should you bring to event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2(5/6), 42-43.
  5. 苑茹、粲婷
  6. 郁婷、虹毓、易蓀
    戴文坡(2006)。思考型工作者。(黃秀媛譯)。臺北市:天下遠見。
  7. 浩慶、承軒
    Wunderlin, C. (2007). Outsourcing your CI need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0(2), 7-13.
  8. 友友、佳玲
    Clegg, H. (2005). Keeping up with the news: Web clipping and media analysis fo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Online, 29(3), 16-21.

11/29/2010

  1. 蘇品伃 林倢伃
    Minteer, R. (2001). CI for the young practitione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4(6). http://www.scip.org/Publications/CIMArticleDetail.cfm?ItemNumber=1058
  2. 友友、佳玲
    Pikas, C. (2005). Blog searching fo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rand image, and reputation management. Online, 29(4), 15-21.
  3. 旆熏、舒涵
    Zuozhi, Z. (2008).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in china.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1(6), 6-11.

12/6/2010

  1. 蘇品伃 林倢伃
    Vedder, R. G., Vanecek, M. T., Guynes, C. S., & Cappel, J. J. (1999). CEO and CIO perspectives o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2(8), 108-116. doi: http://doi.acm.org/10.1145/310930.310982
  2. 儀蓁、雅文
    Yamada, K. Overcoming global giants in the local market: Jollibee’s competitive strategies against mcdonald’s.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第一章 競爭情報概述

因為「情報」兩個字,讓「競爭情報」蒙上神祕面紗!讓企業又愛又怕,怕被冠上商業間牒之名,又要靠CI創造競爭優勢。在過去幾年,大部分的大型企業都已建立或調整其情報流程(intelligence process)。為什麼呢?

因為企業意識到及時掌握競爭對手的相關資訊是制定優勢策略決策(good strategic business decision)所不可或缺的。企業現在知道,對競爭對手一年做一次分析是絕對不夠的。市場愈來愈全球化,資訊革命使得有效決策所需資訊是瞬息萬變。以現今變化速度之快,企業評估和策略必須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競爭情報(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結合策略規劃和市場研究活動,遂應運而生。過去,企業是在大範圍大格局(on a broad scale)下展開策略規劃。競爭對手分析(competitor analysis)、顧客分析(customer analysis)和供應商分析(supplier analysis),是整個策略規劃過程的重要元素。然而,大部分的企業並沒有以例行、系統化的方式來蒐集和分析資訊。此外,研究和規劃活動也沒有互動,而是各自獨立的過程。

過去強調的是制定策略(developing strategies),現在的焦點則是放在執行策略(implementing strategies)。焦點轉移,策略決策必須是以連續不間斷為基礎。持續的策略決策需要連續的資訊流。競爭情報流程恰可提供此連續資訊流。

企業建置情報團隊的數目正急速成長。情報分析經理(Manager of Competitive Analysis)的職位在企業的組織圖中已經相當普遍。競爭情報的概念已存在多時,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得到認同受到肯定。今日,競爭情報專業學會(The Strategic an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原名The 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 SCIP)已經有六千多位會員。

競爭情報並不需要複雜的知識和利用複雜的技術,也不需要開發大部分企業目前用不到的新技能。競爭情報強調將現有的技能和技術運用到新的用途和目的上。很多企業已經有效地組織和整合資源來把CI工作做好。根據Tyson(2006)的估計,財星100大的企業約有95%已經建置正規化的CI流程,財星五百大企業則有85%,中型企業則有半數。

大部分的企業對創新和嶄新的商業概念,一般的接受度都不會很高。競爭情報的發展也是相當緩慢,但是這幾年的發展是非常快速的。國內企業也應該要積極地實施CI流程。

一、四個成功案列

  1. Avoid a Big Surprise

    情境:
    一家大型電子消費品製造商發現有好幾條生產線互為競爭的主要競爭對手,正在蓋新工廠。不知道這個新工廠會不會是要生產與自己直接競爭的產品。如果是生產直接競爭的產品,競爭對手想要透過新工廠取得什麼樣的競爭優勢。

    方法:
    聊天(Discussions):社區領袖(community leaders)、建築師、營造商、工地工人、工廠管理人員

    結果:
    發現新工廠要生產直接競爭的產品,而且新工廠的設計可以顯著降低成本。顯然競爭對手想要發動價格戰,而不是走差異化(differentiation)。CI更進一步發現競爭對手不只蓋一間工廠,而是蓋五間。
    因此,企業調整銷售策略,強調產品特性而不是價格,來創造競爭優勢。

  2. Maintaining Market Share

    情境:
    一家中型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製造商,因為兩家公司的攻擊,正面臨銷售量和市佔率下降的困境。公司高層認為這兩家公司透過新產品特性逐漸搶佔市場。

    方法:
    Interview:Customers、Suppliers、商業雜誌編輯(Trade journal editors)、competitors

    結果:
    掌握競爭對手的產品策略(Product strategies),修正本公司的產品設計以維市佔率。
  3. Identifying Opportunities

    情境:
    一家醫療保健器材供應商很想知道主要競爭對手的研發專案/項目(projects)。

    方法:
    Interview:Competing R & D personnel

    結果:
    發現對手正在研發多項新產品,其中一項有可能對整個產業產生關鍵性的影響。因此,調整研發策略 ,發展與對手類似的革命性產品,擊敗對手。

  4. Minimizing Threats

    情境:
    一家大型製造商的員工聽到傳聞說,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被收購了。如果這個消息屬實,競爭對手被收購後可以取得所需的額外資源,擴充原本狹窄的生產線,提升其銷售力與銷售範圍,成為國內的勁敵。

    結果:
    及時證實傳聞
    讓公司有足夠的時間,研擬所需的營銷方案,以因應市場變化。

    Tyson, K. W. M. (2006). The complete guide to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4th ed.). Chicago: Leading Edge Publications.


二、No business is an island.

No business is an island.要成功,企業需要與顧客(customers)、供應商(suppliers)、員工(employees)和其他人相處。大多時候是會有其他的組織也提供類似的產品給類似的顧客。這些其他組織就是競爭者(competitors)。而且他們的目標是相同的──要成長、要賺錢、要成功。所以,企業總是處在商戰中──打戰以獲取同樣的資源(resource)和版圖(territory),就是顧客。就像戰爭一樣,企業必須要了解敵人:

  • 他如何思考(how he thinks);
  • 他的長處/長項是什麼(what his strengths are);
  • 他的弱點/短處是什麼(what his weaknesses are);
  • 那個地方最容易受攻擊(where he is vulnerable);
  • 那個地方可以受攻擊(where he can be attacked);
  • 那個地方受攻擊的風險太大…(where the risk of attack is too great...)
  • ......等等


就像戰爭一樣,競爭者保有秘密(secrets),可以影響企業的成敗、輸贏、成長或破產。找到這些秘密是企業生存的關鍵。這些都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三、Sun Tzu and the Art of War孫子和孫子兵法


公元500年前,中國的偉大軍事家孫子寫下了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原文:http://grn.5000.com.tw/4sunziswords.htm)。從21世紀的觀點來看,孫子兵法中很多的謀略看起來似乎有點野蠻,然而從策略的角度來看,依然是好計,就像是軍隊的指揮官和企業領導者都在追求如何領先對手,是同樣的道理。例如:


If you are ignorant of both your enemy and yourself,then you are a fool and certain to be defeated in every battle.
If you know yourself, but not your enemy,for every battle won, you will suffer a loss.
If you know your enemy and yourself, you will win every battle.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貽;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知己知彼,百戰不貽。

四、Who is a competitor in business?在企業中誰是競爭對手?

企業的競爭者是:

  • 現在提供相同產品或服務的其他組織;
  • 現在提供類似產品或服務的其他組織;
  • 未來可以提供相同或類似產品或服務的組織;
  • 可以消除產品或服務需求的組織(remove the need)。


五、Why monitor competitors?為什麼要監控競爭對手?


By knowing our Competitors we may be able topredict their next moves,exploit their weaknessesand undermine their strengths.


知道我們的競爭對手,我才可以
預測他們的下一步行動,
發現他們的弱點,
敗壞他們的優點。

顧客總是知道公司之間的差異,他們的好與他們的壞。顧客知道A公司比公司便宜,但C公司的售後服務比較好。一個企業要在市場上生存,如果不知道這些,或者比顧客知道得更多,那就等於是未戰而敗。就像是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所說的:
It is pardonable to be defeated, but never to be surprised


六、So what is involved?

監控競爭對手有四個階段,稱為4C:

  • Collecting the information:第一階段,決定要蒐集什麼
  • Converting information into intelligence:將資訊轉譯成情報可CIA三步驟來演示:
    Collate and catalogue it(對照和編組),
    Integrate it with other pieces of information(與其他資訊整合) and
    Analyse and interpret It (分析和詮釋)
  • Communicating the intelligence:溝通情報
  • Countering any adverse competitor actions:反制競爭對手的行動,也就是善用情報。
    大部分人經常犯的錯誤是沒有好好思考資訊要怎麼使用就開始蒐集資訊。資訊收在架子上是沒有價值的。如果資訊不能用來增進企業的策略或戰略決策,那麼蒐集資訊所花費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都是一種浪費。

企業可能正在企畫新產品:所以有那些競爭對手從事相同的領域,這類的資訊對新產品的決策過程和企畫就相當有幫助。企業也可能正在尋求產業在未來五年或十年將會如何發展, 或者董事會可能正在尋找潛在的併購對象,或者企業夥伴。

上面所舉的這些例子的企業決策完全不同,因此,需要的資訊當然也不同,要找的資訊也應該不一樣。


在開始查檢資訊之前,競爭情報分析師應該先緩緩,先想想要找什麼和為什麼要找。競爭情報分析師要先界定需要資訊的企業決策者所關心的關鍵領域(key areas),再鎖定目標加以滿足。
其他資訊也許很有趣,但是除非他對決策過程有幫助,不然應該視為多餘,也許存起來下回再用,如果感覺不太有價值甚至可以完全忽略。(例如:當我們要知道某位CEO是如何做決策的時候,通常我們根本不需要知道CEO的小孩叫什麼名字。)因此,與其隨機或隨性地蒐集資訊,競爭情報的蒐集要更為聚焦(focused)更有計畫,而且要以回答企業的各種情報需求為目標(通常稱為key intelligence topics, KITs)。

七、Collecting competitor information


資訊可以來自各種不同來源,可以是組織內,也可以是組織外。

  • 業務代表(Sales representatives)每天都與顧客相處,當然會聽到競爭對手在做什麼。他們是企業的步兵,耳貼地面可以預先警告管理者有敵軍來襲/活動。
  • 研發(Research & Development, R & D)有新專利。
  • 採購可能發現供應商現在也供貨給競爭對手。
  • 市場研究可以顧客的角度提供回饋。
  • ……這些只是資訊來源的幾個例子。


資訊也可以從網路上找到,大部分的公司現在都會廣告其服務和產品,針對競爭對手所提供資訊中的專業特性,也可以用來做為競爭對手研究。還有很多的商業資料庫提供全世界各地的公司資訊。如:D&B (Dun & Bradstreet,台大未訂)的資料庫蒐集全球三千萬家私人企業的資訊,想要查找公司資訊,是很好的資源;台大有訂的是D&B 的姐妹作的Hoovers,可以找到有關公司的各項公開資訊,很多是來自免費資訊。專利可以利用Thomson Reuters的Thomson Scientific's patent service(就是之前的Derwent Information)或者從美國專利局、歐洲專利局等。有關企業的報導則可由Lexis-NexisFactiva查到(台大有均有訂)。其他網路資源,像是discussion forums, blogs, podcasts,以及protest groups, customer and governmental sites都是很好的競爭情報來源。還有商展(trade shows)和會議,也都是蒐集競爭情報的好時機;訪談產業專家、競爭對手的顧客和供應商、離職員工,甚至是競爭對手(可能會有倫理問題),都是競爭情報的來源。


八、From information to intelligence 從資訊到情報


掃描過了各種來源的資訊,也上網搜尋過,相關的業務人員、顧客、供應商也和他們訪談過,現在競爭情報分析師手邊應該有有關競爭對手的一大堆資料。


很不幸地,大部分的資料可能是重複的,過時的,錯誤或不正確的,誤導的,或是不完整的。這時競爭情報分析師就要發揮拼拼圖的精神,把每一片資料放到正確的位置上,構成一幅完美的圖畫。就算萬一有幾小塊找不到或者被毀損或兜得不太完美,也可以描繪出真正的圖像該是長成怎樣。例如:

  • company report可以知道這家公司的健康狀況,這些資訊可以由供應商、商業報導的文章和信用資訊(可由D &B資料庫查得);
  • 專利可得知公司的研發活動;
  • 商業新聞可以知道對手的行銷活動。


所有的資訊都需要交互比對,找找看中間有沒有什麼連結,有沒有共通之處。資訊也需要加以索引和編目組織,當有新的資訊進來時,才可以很快速地與先前找到的類似資訊建立連結,串在一起。可以建成資料庫放在Intranet,也可以用比較簡單的方式整理,至少我會建議大家用EndNote整理儲檔。


最後,所有相關和重要的資訊需要加以詮釋和分析(interprete and analyse),賦予各自的意義及其與其他資訊、拼圖中的其他部分之間的意義。這樣資訊才開始轉變成情報。

九、Communicating the intelligence 溝通情報


很多公司傾向於過度神秘地保謢顧客和競爭對手早已經知道的資訊。保密很重要!萬一讓競爭對手知道我們正在研發的新產品是會非常危險的。但是,讓業務人員在對產品的優點和缺點都搞不清楚的情況下出去賣產品,就像是把手綁在背後一樣。業務人員沒有辦法很有說服務力地回答有關產品特性和與對手產品比較的問題,生意要做成也不容易。再說,如果競爭對手的產品確實比較好,那麼行銷和產品研發部門應該是要想辦法改善自己的產品,而不很鴕鳥地隱瞞。


競爭情報必須先加以評估並選擇性地傳送給所有需要的人,溝通的對象包括所有需要根據顧客、供應商、或市場上其他同行的資訊做決策的人。在現今的環境,這幾乎涵蓋公司的所有人。工廠的工人也需要知道為什麼製程必須改變,一直以來都是這麼做的,現在為什麼要變,工人必須要知道原因,才能相信管理階層。「蘑菇管理定律」(Mushroom theory of management)在短期也許可行,長期可是很難成功的。


十、Countering Competitor actions反制對手的行動


知道競爭對手會採取什麼行動,就可以進入戰場。戰爭很多時候是險惡的,尤其當兩個對手已經敖戰數年(百事可樂vs.可口可樂;Procter & Gamble/寶僑 vs. Unilever聯合利華)很多的軍事策略都被用來打擊競爭對手,像是側面包夾策略、包圍策略、正向迎擊、甚至是游擊戰。然而,所有的作為都必須在法律容許範圍內。有時為了取得優勢會禁不住想要遊走於灰色地帶,請密切注意有些做法是觸法的,損及商譽,不僅沒賺到錢還賠上企業形象,就得不償失了。

蒐集資訊就像是淘金一樣,金塊是很稀少的。淘金客必須濾掉無數的沙土,才能找到一丁點的金子,有時淘金客還會被硫化鐵或是化石所騙,正是這樣,讓淘金這麼令人嚮往!
同樣的,辛苦蒐集到的競爭對手資訊,到頭來可能根本沒有用。有時,還發現資訊根本就是錯的,或者被錯誤資訊引往錯誤的路上走。但是,隨著經驗的累積,競爭情報分析師愈來愈能明辨是非,就像是厲害的淘金客,一眼就能看出金塊閃璀璨。


註:「蘑菇管理定律」(Mushroom theory of management)的精神就是keep them in the dark,限制員工取用資訊和決策,讓員工不無所知地在暗房中韜光養晦。

AWARE. (2002, June). Competitor analysis: A brief guide. Retrieved September 12, 2010, from http://www.marketing-intelligence.co.uk/resources/competitor-analysis.htm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Blog與競爭情報

12/3/2009上課時聽到一句驚悚的話,不知部落格和CI有何關係,有什麼用?
面對沉默的大眾,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也不想說,因為學生不會錯,學生如果錯了,都是老師的錯。

好吧,Blog與CI有什麼關係呢?
  1. 做為一位CI professional,建blog可以分享自己的觀察,還可以得到網友的回饋,進而增進自己的專業。
  2. 所以有很多CI專家的blog,可供專業學習與成長,如Primary Intelligence 公司所建的blog Intelligence for Business中就有一篇文章分享Win loss program的阻礙。Primary Intelligence 是一家競爭情報公司,公司員工一起經營這個blog,這只是眾多例子之一而已。Law Firm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3. Blog和各種social networks是挖掘CI資訊的好地方,因為員工或員工的家屬會在上面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工作與悲喜,好好利用可挖掘到第一手的情報。還有產品的評價不都出現在網站上,愛用者的推薦,甚至是不推薦,都是很好的產品資訊。
  4. 還有好多好多......反正BLOG上是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

千言萬語在一握

2009/11/25 最聳動的商業新聞應該是郭台銘與林百里在婁勤儉的晚宴上的精彩演出,據記者報導,林百里起身去上廁所,郭台銘也跟著起身進了廁所,兩人在廁所待了兩分鐘,出來後在媒體前不僅握手,郭台銘還十指緊扣地說:他永遠是我大哥

在這廁所的這兩分鐘,郭台銘到底說了什麼,是說服還是利益交換,日後會分曉。這也充份說明--廁所是一個多麼重要的場所,廁所兩分鐘改變了多少的商業機會。

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文獻選讀報告

Thursday, November 26, 2009
Pao-Nuan Hsieh

11/26/2009
  1. Curtis, P. (2005, February 10). Understanding consumers through onlin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FreePint, 176. http://web.freepint.com/go/newsletter/176#tips
    【欣潔, 茨閎】 【 PPT

12/3/2009

  1. Butterfield, P. (2006, January/February). How could I be wrong when I was right?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9(1), 10-12.
    【欣潔, 茨閎】 【PPT

  2. Lamont, J. (2001, March). Building a CI team. KMWorld, 10(4), 10-11.
    【楊芷昀 何清芸 黃珮綺】 【PPT

  3. Camastro, E. (2008, September/October). 10 steps to selecting the right CI software: A practitioner's perspectiv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11(5), 50-52.
    【楊芷昀 何清芸 黃珮綺】 【PPT

  4. Naylor, E. (2008, January/February). Win/loss analysis: The cooperative angl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1(1), 46-48.
    【元敏, 宜安, 式萱】 【PPT】 投影片有略作調整。

  5. Ehrlich, C. (2009 ). Mystery shopping.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2(4), 44-45.
    【元敏, 宜安, 式萱】 【PPT

  6. Naylor, E. (2009). Etiquette for social network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2(2), 24-27.
    【佳玲, 韻涵】 【PPT】無法接受以叉叉當項目符號,還要標題壓在線上,換掉了。


12/10/2009

  1. 1. Kalinowski, D. J., & Maag, G. d. (2008, March/April). What is everybody afraid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1(2), 16-19.
    【文馨, 千霆, 媺媺】 【PPT

  2. Earls, A. R. (2004, April 5). Winning the name game: Technology tools are helping companies monitor their reputations on the internet. Computerworld.
    【文馨, 千霆, 媺媺】 【PPT

  3. Beurschgens, A. (2008, January/February). Using business war gaming to generate actionable intelligenc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1(1), 43-45.
    如意 念琪 怡安】 【PPT

  4. Calof, J. (2008, January/February). Dear “C”: Please give me resources for a trade show intelligence program.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1(1), 49-51.
    【如意 念琪 怡安】 【PPT

  5. Calof, J. (2008).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re we really becoming a professio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1(5), 16-20.
    【艾妮, 碩瑩, 淑涵】 【PPT

  6. Phelps, R. (2009). Linkedin an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2(2), 16-19.
    【艾妮, 碩瑩, 淑涵】 【PPT

  7. Kirsch, G. J., & Brown, C. F. (2006, January/February). Using patents i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9(1), 17-21.
    【文軒, 穎傑, 佩雯】 【PPT

  8. Fehringer, D. (2008, March/April). Ethical dilemmas i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1(2), 36-38.
    【文軒, 穎傑, 佩雯】 【PPT

  9. Herring, J. P. (2006, July/August). Identifying your company's real intelligence need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9(4), 32-33.
    【佳玲, 韻涵】 【PPT

12/17/2009

  1. Van de Kraats, B. (2009). Applying CI in the public secto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2(2), 20-23.
    【易臻, 育真】

  2. Calof, J. (2007, September/October). Event intelligence — time to invite your government i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0(5), 55-57.
    【易臻, 育真】

  3. Jackson, A. (2009). Web 2.0 changes everything.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2(2), 8-15.
    【婕希, 宛臻, 儒慶】

  4. Mitchelson, L. (2008). The value of business iq.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1(6), 21-24.
    【婕希, 宛臻, 儒慶】

  5. Fahey, L. (2009).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ome reflection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2(1), 17-22.
    【婕妤, 雅甄】

  6. Rothwell, K. E. (2009). Ci in Asia: Scenario planning.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2(1), 27-29.
    【婕妤, 雅甄】 【PPT

  7. Kinsinger, P. (2008). Repositioning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From serving the few to empowering the many.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1(5), 8-15.
    【采儀, 宛淳, 韓琳】

  8. Fehringer, D. (2008). Successfully managing multinational ci project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1(3), 34-36.
    【采儀, 宛淳, 韓琳】 【PPT

  9. Fehringer, D. (2007, January/February). Six steps to better SWOT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0(1), 54-57.
    【文音,雅婷】 【PPT

  10. Rothwell, K. (2007). The role of human bias in our analysis and decision-making accuracy.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10(5 ), 44-45.
    【文音,雅婷】【PPT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握手: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握手在商業場合中是非常重要的禮儀,更是創造第一印象的好機會。

在很多商業場合中,與人會面的第一件事就是握手自我介紹。不僅在相見時,在離別、恭賀、或致謝時都會相互表示致意。

握手的順序:主人、長輩、上司、女士主動伸出手,客人、晚輩、下屬、男士再相迎握手。

握手的方法:

  • 一定要用右手握手。
  • 要緊握對方的手,時間一般以1~3秒為宜。當然,過緊地握手,或是只用手指部份漫不經心地接觸對方的手都是不禮貌的。
  • 被介紹之後,最好不要立即主動伸手。年輕者、職務低者被介紹給年長者、職務高者時,應根據年長者、職務高者的反應行事,即當年長者、職務高者用點頭致意代替握手時,年輕者、職務低者也應隨之點頭致意。和年輕女性或異國女性握手,一般男士不要先伸手。
  • 握手時,年輕者對年長者、職務低者對職務高者都應稍稍欠身相握。有時為表示特別尊敬,可用雙手迎握。男士與女士握手時,一般只宜輕輕握女士手指部位。男士握手時,切忌戴手套握手。
  • 握手時雙目應注視對方,微笑致意或問好,多人同時握手時應順序進行,切忌交叉握手。
  • 在任何情況拒絕對方主動要求握手的舉動都是無禮的,但手上有水或不乾淨時,應謝絕握手,同時必須解釋並致歉。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公開資訊--公開資訊觀測站

隨著資訊科技發達,藉由網路方式使訊息得以快速傳遞,因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於「臺灣證券交易所網站」( http://www.twse.com.tw/ )公告證券市場之上市及交易等有關資訊,使投資大眾可立即獲得證券買賣上市之相關公告。同時,提供多種證券資訊予投資大眾查閱,此外,並建置下列三個網站資訊,均可由網站首頁進入:

  1. 「基本市況報導網站」( http://mis.twse.com.tw/ ):主要功能是提供整個市場及個股的即時交易資訊,目前內容包括大盤資訊、類股行情、五檔行情、ETF行情、鉅額揭示、零股揭示、借券查詢以及市場公告等。
  2. 「公開資訊觀測站」( http://newmops.twse.com.tw/ ):主要功能是提供上市(櫃)公司自行輸入之各項財務、業務及重大資訊,目前內容包括上市(櫃)公司之重大訊息、公司概況、營運概況、董監股權異動、財務報表、各項專區、公告查詢、證券衍生商品、公司治理、公開說明書、年報及股東會議等相關資訊。
  3. 「網路資訊商店」( http://dataeshop.twse.com.tw/ ):主要功能是提供資訊業者及一般投資大眾,於網站上訂閱並取得臺灣證券交易所所產製之「盤後資訊商品」包括盤後資訊、指數資訊及「歷史交易資料」等資訊商品,商品以Excel檔案型態產製,方便投資大眾使用。

公開資訊觀測站操作指引

  1. 進入公開資訊觀測站http://newmops.twse.com.tw/ )。
  2. 點選 " 中文 " 出現公告 " 小視窗 " 請投資人應特別注意其公告事項。
  3. 輸入公司代號或簡稱:如:2891或者「中信金」。
    這就是為何上週要請大家練習Google公司的代號,因為大部分的公司公開資訊的查找都是用代號或簡稱,不信您把公司全名打進去看看,系統根本不理您的,所以不用花力氣打一大堆字,輸入代號!

  4. 點選「各項專區」設有「財務重點專區」公布相關財務彙整資訊,以提醒投資人注意。本專區具有提升警示效果及查詢便利之功能,請多加利用。